兩次大戰之間—學院登場

威廉•奧爾布賴特
(William Foxwell Albright,1891~1971)

威廉•奧爾布賴特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被奉為聖經考古學界的泰斗,也是聖經考古學運動的創始人,訓練出第一批頂尖的以色列考古學家。奧爾布賴特反駁當時德國歷史批判主義的質疑,支持聖經記載有其可信度,並引用考古科學的結果支持他的論點。

1940至1970年,奧爾布賴特和他的門生主導整個聖經考古學界。奧爾布賴特應用石器、銅器和鐵器時代的三分法,劃分聖地考古時期,為這門學科奠定學術根基。1948年,更因鑒定死海古卷而聞名。奧爾布賴特曾任教的美國東方研究所(American School of Oriental Research in Jerusalem,位於耶路撒冷)為了紀念他的貢獻,更名為奧爾布賴特考古學研究所。

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
(The Oriental Institu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25至1939年,這支隊伍承接舒馬赫在米吉多挖掘的工作。考古隊發現王宮、廟宇、象牙珍寶等出土文物,證明西元前3000年到西元前300年之間,至少有二十個城市建立在米吉多。考古隊也掘出一些建築物,符合列王紀上十章二十六節的記載,因此稱為「所羅門馬廄」(Solomon’s Stables)。1998年特拉維夫大學的考古隊再度挖掘時,證實這些建築的確是馬廄,但不一定是所羅門王時期所建。

所羅門馬廄1

所羅門馬廄2

凱莎琳•肯楊
(Kathleen Kenyon,1906~1978)

凱莎琳•肯楊

來自英國,屬於一支聯合考古隊。肯楊引進在英國發展出來的「肯揚—魏勒法」(Kenyon-Wheeler method),以五公尺見方的區域為單位向下挖掘,區域間相隔一公尺,使挖掘區域地層剖面清楚可見,並隨地層及文物特徵分批收集古物,至今仍是考古學家在考古開挖探勘時所使用的主要方法。

開挖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