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人、羅馬人、與猶太人

map

西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聖地,寫下了古代世界歷史的轉捩點:希臘化時代的開始,東、西方也開始結合,孕育出後來的西方文明。在這一時期,希臘語言和希臘文化、社會及政治制度,都開始滲透到當地生活中。多虧亞歷山大為希臘人包容的世界觀立了根基,儘管聖地的猶太人和其他民族受希臘化的影響,仍能按照各種族的信仰自由敬拜。

西元前三至二世紀,亞歷山大的接班人瓜分了他的大好江山。以色列地起初由托勒密王朝統治,後來落入塞琉古王朝手中。西元前二世紀中葉,塞琉古王安提阿克四世以比凡尼頒佈嚴苛法令,禁止猶太人守他們的宗教律法;為此,哈斯蒙尼人(馬加比家族)起來反抗塞琉古王朝,建立了獨立的猶太王國。猶太人享有政治自主權達八十年之久,直到西元前一世紀中葉,羅馬征服該地並封希律為王才結束(西元前37年)。

希律掌權帶進了希律時代。這時期又稱為第二聖殿時期,當時猶太社會意識形態嚴重分歧,空氣中彌漫著對彌賽亞的狂熱。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基督教和拉比猶太教產生了。猶太人因為渴望脫離羅馬轄制,最後終於爆發了大起義,結果耶路撒冷及聖殿在西元70年慘遭毀滅。

希臘統治之下
希臘化時代
西元前332~63年

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西元前356~323)征服聖地才將近十年,就突然駕崩,舉國上下一片慌亂。因為沒有像他那樣有幹才的領袖,能夠整合不同民族和地區,所以爆發了繼承權爭奪戰。最後亞歷山大的手下大將三分天下,分成馬其頓王國(Macedonian Dynasty),塞琉古王國(Seleucid Dynasty),和托勒密王國(Ptolemy Dynasty)。以色列地處塞琉古的敘利亞及托勒密的埃及之間,是兵家必爭之地,因而戰事不斷。整個西元前第三世紀,以色列地都被托勒密王國統治,直到西元前第二世紀初,塞琉古王國才取而代之。

亞歷山大的接班人為了鞏固政權,不得不正視他們完全陌生的諸多文化和宗教。他們憑著強大武力的後盾,以及當地名流的擁護,制定了一套複雜的官僚體系,並統一用希臘文為官方語言。每個王朝分成若干總督轄地或行省。以色列地屬於柯里敘利亞(Koile Syria)和腓尼基(Phoinike)轄地。各個總督轄地以總督為首,並有其他監督負責聖所、徵稅和其它行政職責。

托勒密

整個塞琉古王朝統治期間,皇帝給朝臣下詔的書信,都刻在石板上,立於公眾場所。這裏展示了兩塊這種石板,較早的一塊屬於西元前201至195年,當時托勒密和塞琉古王朝互爭聖地霸權將近尾聲。石板上刻的是五封官方往來的信函,記載敘利亞腓尼基的總督兼大祭司—特拉塞亞斯(Thraseas)的兒子托勒密所遭遇的困境。托勒密在這幾封信裏請求塞琉古王安提阿克三世禁止軍人強行入住民宅,並強迫人民服役。安提阿克三世的反應是:下令部屬不可犯上述行為,違者懲處。本禁令刻在這塊石碑上,樹立在公共場所以示大眾。

heliodorus

第二塊石碑的年代是西元前178年,立在猶大(Judean)丘陵地帶的瑪利沙市(Maresha)。上面是塞琉古王四世所下的詔書,任命奧林匹奧多勒斯(Olympiodorus)為柯里敘利亞和腓尼基的「聖所監督」。總督赫利奧多羅斯(Heliodorus)領命後,傳令下去,要各級官員照辦。在猶太人眼裏,派官員管理聖所必然等於是侵犯宗教自主權。果然,按《馬加比二書》(Second Book of Maccabees)戲劇兼文學性的記載,赫利奧多羅斯奉旨前去沒收耶路撒冷聖殿金庫裏的儲蓄,卻遭神奇、幽靈般可畏的騎士攔阻,這騎士還有兩名勇士護駕。

馬加比家族

赫利奧多羅斯立下「聖所監督」十年後,猶太人與塞琉古王朝官員間的緊張關係達到沸點:塞琉古王安提阿克四世以比凡尼(Antiochus IV Epiphanes,西元前175~164)下令禁止猶太人守其宗教律法,結果引起反抗。領頭的是哈斯蒙尼人(Hasmoneans)瑪他提亞(Mattathias)父子,稱為馬加比家族(Maccabees)。歷經二十五年奮戰,他們建立了自治的猶太王國,並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將國土拓展到北、南、西方,直到後來因內訌喪國。哈斯蒙尼硬幣的特徵是猶太符號和古希伯來文銘刻,為本朝列王以及他們所贏得的政治獨立作見證。

希律王
西元前37~4年

西元前63年,羅馬人征服聖地,結束希臘化時代,又任命希律(Herod the Great,西元前37~4)為猶太地的王,史稱希律時代或第二聖殿時期。

herod

希律統治猶太地共三十三年,他的父親是皈依猶太教的以東人安提派特(Antipater),母親是納巴泰人(Nabatean)的公主賽普若斯(Cypros)。這樣的家世使猶太人懷疑他的猶太教信仰,給他添了不少政治上的對手需要安撫。另一面,羅馬皇帝冊封他為王,使他一面擁有很大的自主權,一面也欠了羅馬皇室的恩,便自然傾向羅馬的文化與領導。因此,他在執政時不得不瞻前顧後,不讓任何一方質疑他的忠心。

希律以殘忍、嫉妒、猜忌著稱。最極端的事例是他曾疑心大起,下令處決兒子和妻子哈斯蒙尼人米利暗。基督徒文獻指控希律為了不讓關於耶穌的預言應驗,就殺害伯利恒城裏出生的嬰孩。儘管史料及拉比文獻描述了希律人性陰暗的一面,卻又褒他是「聖地前所未見最偉大的建築者」。

「聖地前所未見最偉大的建築者」

希律治下的聖地繁榮,相對來說也安定,所以他能將大量的資源投注在建築事業上,一改聖地原貌。在各樣的建築專案上,他不僅發動、執行,甚至可能親自動手設計。修建聖殿山(Temple Mount)與翻新聖殿無疑是他最大的成就。先賢如此描述這座榮耀華美的建築:「沒見過這聖殿的,就沒見過宏偉的建築」(《古巴比倫猶太法典》[Babylonian Talmud],蘇克棚[Sukkah],51b)。希律還建造了宮殿、堡壘、公共設施、異教神廟,甚至整個城市。他建築的特色,結合了當地建築傳統與羅馬技術風格,有時還雇用羅馬工匠並進口原材料。

希律在全聖地興建的華美宮殿都設有浴場、游泳池、豪華花園,所有裝潢都仿照羅馬奢華的宮庭風格。然而,希律非常謹慎,固守猶太禁令,不把帶有象徵意義的圖像放進他的宮殿藝術裏。這樣的例子可見於希律堡(Herodium)希律宮殿內浴場蒸氣室的馬賽克裝飾。正中圓形玫瑰是當代猶太藝術中最常見的圖案。

希律的王宮不但按羅馬最新的時尚來裝潢,還具備各種羅馬商品,如精心釀造的酒。有些在馬薩達(Masada)發現的雙耳瓶碎片上刻有相似的拉丁文:第一行是按照羅馬紀元,該酒罐裝運的日期;第二行顯示酒的種類及原產地;第三行則是酒主人的名字:「歸猶太王希律所有。」似乎這些精緻的酒是在義大利以希律之名購買,運往猶太之前,先在酒罐上標明希律的名字,運達後再分送到各個行宮。

第二聖殿
羅馬時代初期/第二聖殿時期
西元前63~西元70年

第二聖殿在西元前515年,由放逐巴比倫而歸回的猶太人獻上,並由哈斯蒙尼人在西元前二世紀翻新。西元前20年,希律又將其拆除,開始巨大的重建工程,前後耗費九年。他建造一座巨型平臺,下面靠巨大的牆支撐,藉此憑人力擴大了聖殿山。他在平臺上築了一座寬闊的廣場,其中心就是輝煌的聖殿,耀眼生輝。數以千計的工人,包括一千名祭司,受雇來重建聖殿。從一個貌不驚人的藏骨棺裏,發現了一個建造工人感人的例證。盒子上工整地刻著:「西門,聖殿建造者。」西門大概是一位技能嫺熟的工匠,獻身建築聖殿,令家人引以為傲。

聖殿是猶太人祭祀、精神、社會的中心。西元70年羅馬摧毀聖殿,改變了猶太民族的歷史,結束了一個時期。整個聖殿幾乎蕩然無存,只有聖殿山的部分擋土牆留存下來。然而,藉著考古發掘和史料,我們得以還原聖殿的種種外貌,以及曾經發生在殿裏的活動。

吹角

其中一項發現,就是耶路撒冷被毀時,從聖殿山西南角的護欄掉落到底下街道的一塊石頭。上面刻著希伯來文:「吹號處…」,指明祭司吹號所站的地方,以宣告安息日的開始與結束。這塊石頭餘下部分不明,但可以有兩種解讀:「宣佈」安息日開始與結束,或「分別」聖的與凡俗的。西元第一世紀猶太歷史學家弗拉維奧‧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37~100)的著作中,明確提到這種吹號的傳統和地點:「按照傳統,在祭司房間的屋頂上,在那裏,祭司要站著大聲吹號。吹號的時間是每週安息日將始的黃昏,以及第二天安息日將盡的傍晚,向百姓宣告停工及復工的時間」(《猶太戰史》[Jewish War],卷四,十二,12)。

另一罕見的遺跡是一個希臘文告示牌,警告外邦異族,全文如下:「外邦人一律不得進入前庭或越過圍繞聖所的欄杆。違者不得有怨,即刻處死。」這是在聖殿四周設立的一種告示牌,標明一般大眾可以去的地方,和只有猶太人才准進入的聖區。正如約瑟夫斯所寫的:「在此(欄杆)之間,每隔一段距離就設有警示石板,有些是希臘文,有些是拉丁文,遵照論潔淨的律法,確保沒有外邦人進入聖所」(《猶太戰史》,卷五,五,2)。

聖殿器皿

furnitures

雖然這宏偉聖殿所用的器皿無一倖存,有一幅在這些器皿還在殿裏時所繪的圖畫流傳了下來。這幅畫原是刻在耶路撒冷一戶有錢人家厚石膏板的牆上,如今讓我們得以一窺聖殿器皿的模樣。這幅畫的作者顯然是一位祭司,因他極熟悉聖殿裏的器皿,包括燈臺(menorah)。燈臺的形狀幾乎完整無缺,右手邊還可以看到陳設餅的桌子,在香壇下方。

「照猶太人潔淨規矩的石缸」

值得一提的是,用軟石灰岩製成的本地器皿在這時期大量出現,成了家庭常用器具。在耶路撒冷東、西兩邊,都發現多家為生產這種器皿而設的採石場和作坊。按猶太律法規定,儀式用的石頭不可不潔,所以這些軟石灰岩器皿突然盛行,必定與嚴守儀式潔淨的律法有關。在作坊內發現的殘跡,諸如用來填充器皿的型芯,和生產過程中破損的器皿,都顯示器皿的作法:首先,用錘、鑿將一塊石頭打造出大致的形狀;然後放在車床上加工,或再用手工加工。用車床生產器皿快速又準確:石塊平放在車床上,兩端固定,由帶子轉動石塊,工匠便手拿利刃或鑿子,順暢不停地雕琢,使器皿成型。這樣製成的石質餐具包括平底盤、托盤、碗、馬克杯,個個輪廓均勻,整齊光滑。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大圓桶和高腳杯狀的器皿,個個都是用整塊石頭製成的。這可能就是新約聖經裏面提到的「照著猶太人潔淨的規矩」所用的那種石缸(約二6)。

拿撒勒人耶穌
羅馬時代初期 / 第二聖殿時期

第二聖殿時期,是猶太社會一段宗教動盪、人心不安的時期。自我認知的問題出現,宗派一個個成立,空氣中充斥著對彌賽亞來臨的期待。拿撒勒人耶穌在這樣的光景下出現了。祂批判猶太人既有的一切,教導人要按道德原則遵守律法,愛人愛神,安貧樂道。祂的教導產生了一個新宗教,就是基督教。

起先,耶穌集中在加利利活動,主要靠加利利海一帶。祂在那裏的猶太會堂和公眾場所向村裏的猶太人施教、傳講。西元30年,耶穌和門徒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passover),因著祂在聖殿內外種種挑釁的行為,被捕、判刑、釘十字架。根據新約聖經——記載耶穌行事為人的主要來源——祂曉得一切要臨到祂的事,卻依然前去完成祂的定命。

考古要找到直接與歷史人物有關的遺跡,是非常難得的事。因此,發現與耶穌被捕、受審、被釘有直接關係之重要人物的所有物,就更加難能可貴。這類例子中的頭一個,便是約瑟.該亞法(Joseph Caiaphas)。他是西元18~36年間猶太人的大祭司,因為涉及拘禁耶穌而聞名。福音書裏記載:「捉拿耶穌的人,就把他帶到大祭司該亞法那裏去;經學家和長老已經在那裏聚集。」(太二六57)在耶路撒冷東南發現該亞法的家族墓穴。圖片中的藏骨棺是所發現十二個藏骨棺中最精緻的一個。死者的全名——「約瑟,該亞法的兒子」——在棺上出現了兩次。人名與藏骨棺上精美的裝飾顯示,這可能真是新約聖經所提大祭司該亞法的藏骨棺。

pilate

第二個例子,與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有關。他是猶太地的第五任羅馬總督(Procurator),於西元266年擔任此職。據史料,他是殘忍、無情的統治者,絲毫不理會猶太人的宗教感情。按新約聖經,判耶穌十架死刑的就是他。這裏展出的刻字石板是當時留下唯一帶有他名字的物品。

pilatestone

起義與毀滅
西元66~70年

西元66年,猶太和加利利的猶太人起來反抗羅馬帝國。促使猶太人如此大膽、草率行動的原因包括:歷任羅馬總督暴虐無道,猶太和異教徒從未止息的敵意上升到沸點,猶太諸多教派彼此的內鬥,以及期待彌賽亞來臨的氣氛愈來愈濃,以致起義似乎是通往救贖之路的必經要道。?起義爆發後,猶太領袖開始鑄造自己的錢幣。錢幣上的刻字、圖案以及這些錢幣的存在,道出革命的目標:恢復獨立自主。錢幣上的字是用古希伯來文刻的,包括發行年、幣值,還有像「聖耶路撒冷」、「為錫安的救贖」這類的字眼。圖案則包括住棚節的四種植物、帶三棵石榴的樹枝、聖杯——這些都是聖殿及其祭儀的標記。

聖殿被毀

五年的抗戰以全軍覆沒收場,起義領袖不是斬首就是下監,成千上萬的猶太人被殺、流放或賣作奴隸;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猶太和加利利被夷為平地。西元70年,聖殿——猶太人生活的象徵和中心——既毀,第二聖殿時期也就跟著結束。堅守到底的馬薩達城,也在西元73年淪陷,連最後一簇革命火花都給撲滅了。

羅馬人以各種方式慶祝他們戰勝猶太,毀了耶路撒冷城。鑄造金、銀、銅幣就是其中之一,上面刻有得勝的皇帝、象徵猶太的哀哭婦人,以及各種戰利品。羅馬人將從聖殿擄來的掠物在羅馬城遊街示眾,並將這一幕刻畫在城裏為紀念提多(Titus)而建的凱旋門上。

第二聖殿被毀是猶太歷史上的分水嶺。在猶太後世子孫眼中,聖殿成了未來救贖的象徵。西元4~6世紀,居住在死海南部瑣珥(Zoar)廣大農業居住點的猶太人,把聖殿的回憶留在墓碑上,上面不但以聖殿的標記為裝飾— —燈台、棕樹枝、羊角號、聖殿外貌——而且還以一種獨特的方式記載死者卒年:不僅按著安息年曆的年份,也按著第二聖殿被毀之後的年份。